發布時間:2023-02-17
2023年2月15日下午,佛山市電子信息行業協會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在禪城區召開。本次大會以“篤定信心,勇毅前行”為主題,在回顧協會2022年度工作主題的同時,還為企業家在數字化轉型、“出?!遍_拓全球大市場,以及提升佛山電子信息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帶來滿滿的干貨的分享與詳細政策解讀。為新一年的產業發展出實招、強信心、定目標、促發展。
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的道路
推動佛山電子信息行業穩健發展
“過去一年,協會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級政府部門的帶領下,充分發揮政企橋梁紐帶作用,堅持做好政企服務,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及創新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狈鹕绞须娮有畔⑿袠I協會會長、廣東尚研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高鋒表示,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內外形勢和艱難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下,更需要深入了解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共同學習電子信息行業及市場開拓相關政策,探討新形勢下電子信息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與途徑,才能更好地推動佛山電子信息行業的穩健發展。
會上,佛山市電子信息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偉成向大會作協會2022年度工作報告。
報告指出,2022年協會在理事會的帶領下和會員企業的積極配合下,一方面積極承接政府事務,及時向企業傳遞政策信息;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人才提升、市場開拓、知識產權保護、搭建技術交流對接平臺等多元化、立體式的服務,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的道路,更好地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2023年,協會將圍繞“打造聚才引智平臺、豐富知識產權服務、助力企業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工作思路,緊扣產業發展實際,為企業提供更全面、契合度高的服務。
加強科技人才引入 提升創新能力
推動區域競爭力產業再上“一個梯隊”
大會特邀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行業發展部總監、電子信息產品分會秘書長高士旺,在現場作《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趨勢展望》專題報告。
報告從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特點、行業貿易特征、行業形勢與發展趨勢以及新形勢下企業的發展機遇四個方面展開論述,通過最新數據與案例,對電子信息行業進行深度分析,為佛山電子信息企業發展提供建議和決策參考。
“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形成幾個明顯的產業的聚集區,如北京的電子信息產業包括半導體,還有上海周邊地區,以及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包括順德在內的佛山,還有東莞這些地區都有明顯產業集聚區,上下游產業配套也比較完整,已有一些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這些地區未來具有發展潛力?!备呤客诮邮苡浾卟稍L時表示,佛山電子信息產業下一步發展要再邁上一個梯隊的話,一方面要更加強人才引進,“整個電子信息產業是以技術創新來主導,包括高級研發人才、包括跨國公司的研發的總部,佛山要在產業發展中進一步增加科技創新的力量。另一方面就是要吸引龍頭企業,帶動當地整個產業鏈走向世界?!?
助力企業“出海”開拓全球大市場
“制造業當家的發展定位,讓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越來越強了?!?陳偉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信息行業超過50%的企業都是“外向型”的,今年協會也會更大力度幫助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同時在“雙循環”發展目標下,內、外市場開拓并重。
陳偉成表示,為此協會今年定下了三個工作目標和計劃,首先在人才方面,包括企業家活動和中層管理人員培訓等,幫助企業提升整個團隊技術能力水平;其次是“引智工程”,進一步加強與院校合作,并計劃以“博士特派員”的形式,邀請博士到企業深度交流、匹配,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第三是市場開拓,在雙循環背景下更好幫助企業‘走出去’。”
為幫助企業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引導企業享受政府紅利,激發企業發展新動能,大會還邀請了佛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及佛山市商務局分別解讀《佛山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政策》及《助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扶持政策》。
大會現場,佛山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向參會人員詳細地介紹了省、市關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企業參加展會、建設境外自主品牌營銷網絡的扶持政策,助力企業“出海”開拓全球大市場保駕護航。
數字化轉型提質降本增效
各類適配政策推動轉型升級
“企業過往已投入超千萬元資金,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改造以后人力減少了約20%。除了人工成本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品質工藝的一致性是提高了,品質控制更加穩定?!痹诖髸F場,廣東中元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作為一家1979年創辦的、已發展40多年的老牌企業,企業過往的幾十年兢兢業業發展、不斷提升,在以制造業當家的發展背景下,企業還會繼續發力數智化智能化改造,“此前改造主要在自動化方面,把傳統的、相對勞動密集型的產線改造成自全自動化的產線。今年會新建好并搬進新的智造大樓,并將其全面改造成一個智能化數字化工廠?!?
會議現場,佛山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對政策進行了詳細講解并指出,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資金不足、方向不明、能力不夠、生態模式不清、氣氛不濃等痛點和難點,佛山市發布了各類適配政策,通過降低轉型成本、打造差異化場景示范標桿,強化供給能力,支撐轉型服務,優化公共服務,完善發展生態等措施,助力企業快速轉型升級。